close

  □記者李韶萌陳沛
  閱讀提示|還在襁褓中的童童(化名)以後在他的回憶錄中可以這樣寫:2014年5月27日,我曾離死神那樣近……
  27日18時29分,出生不足21小時的宜陽男孩童童,因先天性左肺發育不全伴右肺氣胸危在旦夕,由於醫療條件受限急需轉院進行救治。然而,童童的父親張豪緊急求助周邊醫院,卻沒能找到一輛可以送童童到鄭州就醫的救護車。無奈之下,19時26分,童童的父親向本報求助。最終,在多方努力下,鄭州大學一附院的一輛急救車連夜趕赴洛陽,將童童接入該院就診。
  截至記者昨晚發稿時,童童已轉入鄭大一附院兒科病房進行保守治療。童童的姑姑在向救助各方表示感謝的同時,也傾訴了尋求救助時的尷尬和無奈,“跨區域轉運的病人基本為危重病人,長時間尋找救護車,其實是在消耗寶貴的搶救時間……”
  出生不到一天的寶寶急需轉院治療
  “求求你們,幫我聯繫一下,我需要一輛救護車!”5月27日19時26分,剛剛當了20多小時爸爸的張豪向大河報求助,稱自己出生還不到一天的孩子需要轉到鄭州大醫院治病,他已經聯繫了快一個小時,卻沒有找到一輛可以送他們到鄭州的救護車。
  張豪說,兒子童童26日21時55分在宜陽縣人民醫院出生,當時,孩子響亮的啼哭聲讓全家樂開了花。但家人的興奮勁還沒有過,細心的母親就發現童童不太對勁:“呼吸咋這麼急?”
  其他人這才註意到,童童不哭不鬧,小臉漲成了紫紅色,呼吸急促得不正常。慌亂中,張豪趕緊向醫生詢問情況。醫院的劉醫生經過詳細診療後表示:孩子肺部缺氧,應儘快送進高壓氧艙進行治療。
  27日凌晨2時許,出生不足4小時的童童被推入高壓氧艙。全家人徹夜不眠,在病房外翹首以盼。
  經過12小時的焦急等待,卻等來了病危的消息。由於縣醫院救治條件有限,寶寶需立即轉往大醫院救治。
  找了近一小時找不到一輛普通的救護車
  27日17時許,童童被送進洛陽市一家醫院,該院新生兒內科主任立即給童童做了檢查,初步診斷為左肺先天性發育不全伴右肺氣胸,且右肺有輕微縱隔氣腫。
  經該院專家會診,手術成了童童唯一的選擇。“孩子的整個左肺幾乎是一個氣泡,幾乎不具有肺功能。”面對孩子的病情,醫生向其家人傳達了手術可能面臨的風險,“術後是否能挺過去,誰都無法預測,醫生能做的只有竭力救治”。
  “送到省里的大醫院,孩子病愈的希望是不是更大一些?”張豪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然而,要把握住這一機會,童童需要一輛救護車轉診。
  據童童的家人說,孩子的病情並不需要高配的ICU救護車,需要的僅僅是一輛普通的救護車,但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要求,卻把一家人給難住了。
  首先是當時所在的醫院表示,暫時沒有閑置的救護車,需要到其他醫院尋找。而張豪在撥打120求助後,120急救中心也沒能協調到車輛。
  向110求助,還是沒有救護車可以送童童。無奈之下,張豪向大河報記者尋求幫助。
  家人願簽免責書“說服”不了多數醫院
  “不僅是沒有車,即使有救護車,根據屬地化管理,車也不能送到鄭州。”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生告訴記者。
  “真不敢相信,這麼大的洛陽找不出來一輛救護車?”著急中的張豪顯得很無奈。
  “是不是這些救護車怕承擔責任呢?”有人善意地提醒張豪。於是,張豪對求助的各家醫院表示,可以先簽一份免責書。“如果真的在轉運過程中出現問題,我願意承擔責任,但還是找不到車……”
  最終,經大河報記者及醫院多方努力,聯繫到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院今年3月專門成立了“急危重症病人轉運中心”。這裡的醫生表示,讓患者家屬與醫院聯繫,便於瞭解病情細節。
  半小時後,張豪激動地告訴記者:鄭州大學一附院的一輛救護車已經從鄭州出發了,可以接童童到鄭州接受治療!
  昨日上午,記者再次聯繫到張豪時,他說目前童童已在鄭大一附院兒科病房進行保守治療。
  權力、責任、設備及人員等因素造成目前“跨區轉院難”的狀況
  時間就是生命!對於危重病人來說,更是如此。那為何協調120跨區域轉院如此難呢?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沒有明文規定哪些醫院需要承擔跨區域轉運的責任。”記者採訪的洛陽市120急救指揮中心主任陶亞江表示,目前洛陽市相關部門正在討論這個問題,預計會出台政策解決這一難題。
  “這不光是我們洛陽市的問題,放眼河南甚至全國,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他表示,跨區域轉院面臨幾大難題。“目前急救車的主要作用為院前急救,救護車到達現場主要是保住病人的生命,而跨區域轉運,不僅對車輛和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需要隨車的醫護人員具備對病人專科護理的能力,對設備和人員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同時,跨區域轉運的責任也較大。陶亞江說:“轉院的基本為重病人員,轉院的路途上可能面臨各種情況,一旦發生意外,患者家屬與醫院容易產生醫患糾紛,對於醫院來說得不償失,所以無人願意承擔風險。”
  陶亞江還表示,目前120急救中心對院前急救可以命令,但對於跨區域轉運僅有協調的權力,並不能強制要求。
  鏈接編後
  一周之內,僅本報就接到兩起“急尋救護車”跨地轉院的求助。雖然兩次所求助的車輛不同,但家屬所遭遇的心理煎熬應該是相同的。幸運的是,童童最終得以順利入院,可以接受家人期待的治療。
  但更多人關註的可能是:遇到同樣的問題該怎麼辦?相信有人會效仿這兩起事例向媒體求助,肯定也會有人註意到鄭大一附院新成立的“急危重症病人轉運中心”。編輯查閱資料還發現,近年來,網上不斷有人發出類似的求助信息,而在一些發達地區,如北京、廣州等地,已有專門的服務公司對此類需求提供相應的有償服務。這些都是在目前情況下、在緊急環境中可行的選擇或借鑒。
  但在制度建設、職能完善上,救護車跨地問題是不是真的無解?2012年,北京曾試點將救護車分為“搶救型”和“非搶救型”用車,120急救中心運行了非緊急醫療救援平臺,雖然其具體服務對象不同,但這一差異化思路卻可資借鑒。服務民生的平臺上,終不能缺少政府角色。  (原標題:“我願意先簽免責書,卻找不到一輛普通的救護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x09bxjp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